《置身事内-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》是一部描述新中国经济发展与政策的书籍,涉及的范围宽广、并且贴近当下,语言生动,畅快的阅读中,让人能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背后的一些原理。

中央和地方

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多民族大国,所以中央必须依靠地方政府治理地方,从秦以前的分封制,秦之后的郡县制,到元朝之后的行省制都是类似的道理,不过是随着技术的进步,中央的管理能力逐步是加强的。中央和地方的权力是相互制衡的,不管是军事还是经济,极端情况下,中央失去管控力,地方做大,经济独立,形成军阀,比如民国时期。

改革开放初期,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,但中央财力不足,只能放权地方发展经济,地方借着改革的东风富起来了,造成了当时:1. 地方比中央富裕、2. 沿海比内地富裕的现象。中央放眼全局,国防、基础教育、铁路建设等关于国计民生的事情都是需要大钱的,所以进行了分税制改革。

土地财政

分税制以后,地方财政相对减少,但经济发展依然是考核地方官员的重要因素,搞经济就需要钱。《土地法》的修订,标志着城市土地的稀缺性价值,所以地方政府一边借助经营性用地招商引资,一边推高住宅地价。用卖地的钱,补贴经营性用地的支出和建设城市,吸引更多的人进入城市。当然经济的数字(GDP)会很好看,有利于考核。并且在一定阶段快速推进了城市的发展,提高了生产的效率,老百姓的日子也比之前好了。

债务问题

城市化的发展和房价的不断增高,老百姓只能举债买房。房企高杠杆借钱扩张。金融由实向虚,实体经济疲软,银行更不愿意放贷给实体经济,导致经济泡沫。

调控房价投鼠忌器,一旦房价下降较快,买房的老百姓资产打折,甚至放弃房产违约房贷,半生积蓄成空,影响社会稳定;严控贷款,地产商资金链有断裂风险,降低房市流动性,严重的会导致大量地产公司破产,导致银行大量违约贷款。进而影响土地财政,影响地方和国家的发展。

未来的发展

  1. 加大内需,促进消费
  2. 降低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
  3. 发展第三产业,加深城市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