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火种》一书讲中国共产党创立不易与摸索之路。清末内忧外患,慈禧、李鸿章等晚清政治强人相继谢幕,清廷内部划分成宗室派,北洋派等2大势力,为了维护其统治,开始立宪维新,但弄虚作假的立宪反而增加了地方政府的负担,更激起了人民的反抗意识,并且随着各种新思潮的涌入,百姓不愿意皇帝继续骑在自己头上,开始了革命之路。

民国

民国是从一个黑暗走向了另一个黑暗。

孙中山有着崇高的革命理想,致力于推翻腐朽的清廷,但前期主要通过武装暴动单一的手段,悲壮但政治影响有限。奋斗半生没有创建信仰一致的组织,没有缔造军令如山的军队,所以总统之位被袁世凯窃取是必然。宦海沉浮一路厮杀成长的袁世凯,登上了权力的顶峰,议会制并不能拴住握有枪杆子的他。杨度的劝进,让袁世凯迷失了自我,演出了荒唐的洪宪闹剧,袁死各派军阀林立,互相倾轧。

国民党

国民党是孙中山毕生血泪教训的遗产。三民主义使国民党有了明确的政治信条,黄埔军校使国民党建立了强大的军队,联合中共使国民党联系了工农群众(临时的)。北伐的胜利使国民党成了问鼎中原的第一势力,接着412屠杀,踢开了共产党。国共分裂的原因有几个:

  1. 代表的阶级不同,这是国共分裂的最核心的原因。国共可以在一致的目标,比如反帝,反旧军阀等情况下,临时合作,但目标一旦完成,最终肯定反目,毕竟一个阶级要革另一个阶级的命。
  2. 蒋介石的独裁。蒋介石掌握北伐军的军权有偶然性,尝到权力味道的他不愿失去。但他清楚共产党组织的能量,担心共产党的壮大会影响自己的独裁统治。
  3. 中共过左的政策。比如:前线一个将军冒着炮火北伐,后方打土豪烧了将军的家,只因他家里多了几亩田地。工人要求一天只工作4小时,不然就罢工。等等加上国民党对共产主义的妖魔化,反共在国民党中有很大的民意基础。
  4. 中共的右倾退让。中山舰、整理党务案等等,中共一直退让,敌人步步紧逼,最终酿成悲剧。这一方面是早期中共领导人缺乏斗争精神,一方面也是共产国际的指挥失误。

共产党

一群有理想有能力的人,借助马列主义,带领着穷苦的农民,打跑了骑在头上的敌人。其成功有很多偶然,也有很多必然。有影响结局的英雄,也离不开广大民众。成功来之不易:

  1. 假如秋收起义残部中,革命不彻底的师长余洒度兵变,则无后来的井冈山红军
  2. 假如秋收起义,主席被民团抓住后未逃脱,结局难以想象
  3. 假如长征转移时,没有带上主席,结局难以想象
  4. 假如顾顺章叛变后,情报没有泄漏给中央,则党中央将全军覆没
  5. 假如没有西安事变,我党是否有壮大的机会
  6. 假如遵义会议没有取消博古三人团的权利,则中央红军必将全军覆没
  7. 假如张国焘兵变成功,扣留了党中央。。。

胜利的过程中,存在着太多千钧一发的时刻,任何一个意外,都可能满盘皆输。另外一个决定性的因素是,生产力的落后,加上民国政府的腐败,导致人民无法生存。假如底层人民能解决最基本的生存问题,想必也不会反抗,就不会有我党的土壤。不重要的恰恰是主义,老百姓才不管主义、不屑革命的口号,只知道谁能让他们活着做人,就跟着谁干。我相信假如共产党的这些先烈,拿着三民主义的口号,照样可以打跑反动派。

党指挥枪

红四军的朱毛之争,毛坚持军队由前委领导,前委书记负总责,就是后来的民主集中制。朱主张军委领导,同时反对权利集中。红四军七大,毛未当选前委书记,去福建养病。从中可以看出,民主集中制,最初并没有得到多数人的认可。毛养病期间,红四军推行极端民主化,导致效率低下,同时打了几个败仗。八大的时候,陈毅带回了中央的支持毛的来信,然后朱等人在失败的教训下,才认可了毛的民主集中制主张。

民主集中制,关键在集中,是多数人委托少数精英来领导自己、做决策。民主仅体现在精英集团内部的选举与决策,多数人并没有选举精英的机会。最终权利集中在少数人手中,所以及其高效。

民主集中制最终被证明是正确的,并不是因为中央的支持,(中央站在自己对军队控制力的角度,肯定是支持的),而是因为它确实能带领红军打胜仗和提高政治影响力。过度的集中优势是高效,其致命缺陷是极端依赖领导人的党性和能力。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初期,博古、李德对红军的绝对领导与其军事能力严重不足,导致了苏区的沦陷和湘江惨剧。